简体 | English
基础科研
基础科研
视线距测定及其与瞳孔距的对比分析
作者:    人气:5308    时间:2013-12-24 9:32:50

    【关键词】 瞳孔;视力试验;对比研究

  早在1949年,Duke-Elder眼科学教科书上就明确提出验光配镜时应以视线距代替瞳孔距。徐广第 [1] 教授非常重视视线距的测定工作,2003年发表了“视线距代替瞳孔距和视线距的测定法”。准确测定视线距对于科学验光配镜,特别是对于近用低度凸透镜与双光镜和渐进镜的验配,对于学生近视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探讨了视线距测定的可行性,分析视线距与瞳孔距的差异,为用视线距代替瞳孔距及视线距测定仪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6岁以上,眼位正常,除屈光不正以外无其他眼疾者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共测定58人,男、女各29人;年龄为7~60岁,平均26.88岁。
  1.2 测量仪器 瞳孔距仪(Nidek)、试镜架(Refined,瞳孔距可调范围54~70mm)、裂隙镜片(宽1mm×高13mm)、针孔镜片(直径1mm)各1个。
  1.3 测量方法
  1.3.1 瞳孔距测定 用瞳距仪以常规方法测量远用(∞)与近用(35cm)瞳孔距。
  1.3.2 视线距测定 用徐广第 [1] 的视线距测定法进行测定。即以试镜架分别用裂隙镜片与针孔镜片测定双眼间远(∞)、近(35cm)视线距。以瞳孔距仪所测远、近瞳孔距为基础调整好试镜架的瞳孔距,在右、左两侧镜框分别插上裂隙镜片与针孔镜片。首先让受测试者微调右侧瞳孔距调节旋钮,可轻轻转动头部,使其通过右眼正前方的镜片裂隙中央看5m外的远视标或35cm处的近视标;再转动左侧的瞳孔距调节旋钮,使左眼的圆形视界与右眼的条状视界左右重合,此时的试镜架读数即是双眼的视线距。
  1.4 统计分析 以SPSS软件统计分析远、近视线距与瞳孔距的差异。
  2 结果
  有1名6岁女童与1名20岁的女青年均能较好配合,但因近视线距太小,超出试镜架读数范围,无法取得准确数据,其他数据亦舍弃不用。所测远、近瞳孔距与视线距结果见表1。远、近瞳孔距与视线距各组之间的比较见表2。远、近视线距均明显小于相应的瞳孔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 远、近瞳孔距与视线距测定结果(略)
  表2 远、近瞳孔距与视线距之间的比较(略)
  3 讨论
  近视是目前危害我国学生健康的最突出问题之一。与角膜接触镜和近视手术相比,框架眼镜是目前最为安全,也是最为常用的近视矫正器具。配镜的理想目标是使患者戴镜视物时,两眼的视线恰好通过眼前各镜片的光学中心 [1] 。若视线偏离镜片的光学中心将产生三棱镜效应,佩戴者会出现眼胀、头痛、视疲劳等现象,严重者无法戴用。
  目前,配镜多以瞳孔距代替视线距。人眼屈光系统的光轴通过角膜中心,以两眼的瞳孔距代替两眼的光轴距不无道理。然而,由于光轴与视轴之间存在5°左右的Kappa角,瞳孔距与视线距不同。因此,配镜时以瞳孔距代替视线距,从视光学的观点来讲是不科学的 [1] 。
  2004年,杨晓军等 [2]以徐广第教授测定法对测远(5m)、近(30cm)视线距与瞳孔距进行了对比,结果5m远视线距较瞳孔距小2.71mm,30cm近距离视线距较瞳孔距小1.71mm。说明无论看远或看近,视线距均比瞳孔距小。金成鹏和宋慧琴等亦对视线距和瞳孔距的差距进行了测定和计算,结果均认为视线距较瞳孔距要小,每侧相差0.58~0.62mm。由此推算,两侧视线距与瞳孔距相差1.16~1.24mm [1]。鉴于目前无测定视线距的方便和通用的方法,建议从瞳孔距推断视线距。
  视线距是主觉测定,需要受测试者的理解与配合,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受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本文结果证实,远、近视线距均比瞳孔距小。因视线距小于瞳孔距,少数人特别是女童的视线距超出了最小读数极限。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用瞳孔距换算视线距是不准确的。有时同一个体视线距测定结果亦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可测量3次,取平均值,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加强视线距测定仪的研制工作,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视线距的测定。让青少年学生自己参与选择最佳的视线距,使学校卫生与视力保护服务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以提高配镜的科学水平。

  4 参考文献
  [1] 徐广第.青少年近视防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12-120.
  [2] 杨晓军,齐备.视线距与瞳孔距的对比分析及建议.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4,11:44-45.
  ——《中国学校卫生》 2007年1月28卷1期

  作者:郑荣领,徐广第,汤锡强,等  作者单位:北京嘉铖视欣近视防治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军事医学科学院
 
(信息来源:网站转载)
博鱼(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www.beilin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2003169号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630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陕)-非经营性-20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