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English
医学文献
医学文献
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    人气:4480    时间:2013-8-27 11:17:55

作者:油杰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目的 探讨CT诊断和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诊断以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治愈,治愈率达97.83%。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显示伤口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有2例患者术后未遵医嘱定期来院检查,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出现复发,经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CT诊断可以明显提高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创伤小,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的病变,保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霉菌性鼻窦炎,CT 鼻内镜手术,临床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又称真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由鼻腔的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约占慢性鼻窦炎的6%-13%[1],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CT检查在临床的普及以及鼻内镜技术的推广,使得该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患者9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临床分析报告如下,旨在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霉菌性鼻窦炎患者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22岁-74岁,平均(32.4±11.8)岁;病程2个月-18年,平均(6.9±2.4)年;伴有过敏史19例,慢性鼻窦炎7例,鼻息肉手术史者4例,哮喘2例。临床表现:鼻塞86例,头痛74例,流鼻涕61例,鼻出血25例,鼻腔有异味16例,嗅觉减退31例。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或鼻甲充血78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58例,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45例,中鼻道息肉29例,鼻中隔偏曲16例,鼻腔干酪样或脓性分泌物11例。CT检查: 鼻腔和鼻窦可见高密度的软组织块影,伴有点状或斑状钙化影。病变位于上颌窦者75例,同时累及筛窦者9例,累及蝶窦3例;仅位于蝶窦者11例,其中累及筛窦者5例;位于鼻中隔偏曲侧者5例,位于偏曲对侧1例。根据慢性鼻-鼻窦炎分型标准可分为:Ⅱ型68例,Ⅲ型24例,双侧病变51例,单侧病变4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或局麻后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前3天每天口服泼尼松抗感染。根据CT检查结果开放病变鼻窦。首先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钩突,清理鼻腔息肉和病变黏膜,用反咬钳使上颌窦开口扩大,清除窦腔内的干酪样和脓性分泌物,注意保护正常窦腔黏膜,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筛窦病变者开放筛窦,蝶窦病变者开放蝶窦。对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者行相应的矫正、切除处理。术后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鼻腔。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48h撤出鼻腔内的凡士林油纱条,并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冲洗液每天清洗鼻窦,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共1个月,此后每周清洗一次,维持2-3个月。术后6个月每月1次来院复查,行鼻窦镜下术腔换药一次,并清除腔内囊泡息肉,解除术腔粘连,对窦口狭窄者重新扩大。术后半年按照标准[2]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
  2 结果
  术后6h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本组患者90例治愈,治愈率达97.83%。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显示伤口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有2例患者术后未遵医嘱定期来院检查,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出现复发,经二次手术后治愈。
  3 讨论
  霉菌性鼻窦炎根据霉菌停留的位置可以分为2种[3]: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霉菌停留于粘膜表面;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霉菌已经侵犯至粘膜内的血管甚至骨壁。本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均为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
  霉菌又称为真菌,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千种,其中致病型为50多种,容易引发耳鼻喉疾病的就有20多种。临床病理显示90%左右的患者为曲霉菌性鼻窦炎,少量为念珠菌、毛霉菌等其他菌。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其在呼吸道中长期存在而不会引发临床症状发生。当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原因会诱发霉菌大量繁殖,引发真菌感染。所以,无论是鼻炎、鼻窦炎患者还是正常人群,其鼻腔和鼻腔分泌物霉菌培养几乎都呈现阳性,单纯依靠霉菌培养结果无法确诊霉菌性鼻窦炎[4]。本组患者鼻腔黏膜或鼻甲充血78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58例,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45例,中鼻道息肉29例,鼻中隔偏曲16例。
  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笔者分析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就诊率提高;2、抗生素滥用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鼻窦内菌群失调;3、临床对霉菌性鼻窦炎的关注不断加深,CT检查的推广使用,降低了误诊和漏诊率。
  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流鼻涕、头痛、鼻腔异味等,其临床表现与慢性鼻炎、鼻窦炎相似,缺乏特异性。CT检查的推广使用使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明显提高。鼻窦CT检查可以显示患者病变的部位、大小以及有无鼻中隔偏曲的。CT检查为临床手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但最终确诊还需要根据霉菌学和病理学检查。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主要特征[5]为:1、多属患者为单侧发病,且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和蝶窦。本组病变位于上颌窦者75例,同时累及筛窦者9例,累及蝶窦3例;仅位于蝶窦者11例,其中累及筛窦者5例;位于鼻中隔偏曲侧者5例,位于偏曲对侧1例。2、鼻窦腔内有斑点状钙化灶或软组织块影。本组64.13%(59/92)的患者有钙化灶。3、鼻窦腔骨壁增厚,部分伴有破坏,窦腔缩小。本组患者70.65%(65/92)窦腔缩小,31.52%(29/92)患者出现骨壁破坏。
  霉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其关键是彻底清除窦腔内的真菌、息肉和肉芽组织,使鼻窦引流通畅,改变霉菌的生存环境,防止复发[6]。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地清除鼻腔及鼻窦内的病变,扩大上颌窦开口,部分切除中鼻甲,矫正鼻中隔偏曲,保证窦腔引流通畅。术后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感染,促进疾病的痊愈,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CT诊断可以明显提高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创伤小,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的病变,保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熊奇斌,柴先奇,罗许勇等.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6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8(209):18-19.

  [2] 刘振宇. 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1例临床分析[J]. 2009,6(7):41-42.

  [3] 黄炜.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04-105.

  [4] 王全桂,毕青玲,肖水芳. 2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杂志,2009,23(4):167-169.

  [5] 徐海兵.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32例临床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08,6(5):10-11.

  [6] 孙庭强. 42例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8:252-253

(信息来源:创新医学网)
博鱼(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www.beilin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2003169号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630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陕)-非经营性-20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