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English
医学文献
医学文献
高频超声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    人气:3821    时间:2013-4-15 10:34:04

作者:冯宇

  【摘要】 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眼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探讨高频超声及CDFI对眼科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45例患者发现异常,其中包括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玻璃体出血、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脱离、晶体不全脱位。结论 高频超声既可观察到眼球的全貌,又可观察到眼后节的改变,拓宽了高频超声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高频超声 眼科疾病 应用价值

  现总结分析45例眼科疾病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旨在探讨各种眼科疾病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310月,我院眼科门诊送检眼超声患者46例,发现异常45例,其中白内障19例,白内障并玻璃体混浊8例,外伤性白内障1例,单纯性玻璃体混浊4例,玻璃体出血4例,玻璃体出血并玻璃体后脱离2例,视网膜脱离6(部分性脱离5例,完全性脱离1),晶体不全脱位1例。

  1.2 仪器 采用GE logiq-3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10.0 MHz

  1.3 方法 患者仰卧位,双睑闭合,涂耦合剂,探头轻置于眼睑上,做纵、横、斜切面扫查,根据需要可嘱患者转动眼球。依次观察前房、晶状体、玻璃体、球壁等结构。选择最佳图像冻结,进行测量、记录。

  2 结果

  2.1 与临床对照 46例全部获得满意超声图像,与临床对照,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96.6%

  2.2 声像图特征

  2.2.1 白内障[1] (1)晶体周边部混浊(皮质混浊),晶体周边部可见强回声,中心部为无回声。(2)核混浊为主,晶体中心部有强回声,其周边部为无回声或弱回声。(3)完全性混浊(多属白内障成熟期)晶体全部呈强回声,其厚度为45 mm,或 68 mm

  2. 2.2 玻璃体出血 轻度玻璃体出血为无数的点状、短线回声,散在分布或局限在玻璃体腔某一部位;致密的玻璃体出血为不定型的回声光团,出血多时回声光点、光团可占据整个玻璃体腔;陈旧出血易在下方,有机化形成时,同时显示带状或膜样回声;新鲜出血表现为极细弱的点状回声。玻璃体出血的后运动十分活跃。

  2.2.3 玻璃体后脱离 为玻璃体腔后部的线状光带,与视盘相连或不相连。前者为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后者为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界膜光滑、薄,呈极低回声反射,提高增益后能清楚显示。

  2.2.4 视网膜脱离 在玻璃体内出现弧形或“V”型强回声光带,与视乳头相连,光带与球壁之间为液性暗区,此为不完全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内的“Y”型或“T”型光带,尖端与视乳头相连,两端达锯齿缘。光带上可见血流信号,频谱同视网膜中央动脉,但流速低。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光带多不规则,粗细不均匀、无血流显示[2]

  2.2.5 晶体不全脱位 一般通过测量眼球各方向的晶状体赤道至睫状体的距离进行判断,如眼球各方向晶状体赤道至睫状突距离均相等则无晶体脱位,如各个方向的距离不等,则有晶体不全脱位,一般晶体向晶体睫状突距离缩短的一方移动。

  3 讨论

  眼科超声诊断的历史较短,在我国应用超声诊断的时间仅仅二十多年,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近代与电子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型超声扫描仪问世及其他影像技术的进步,促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眶手术的大力开展。对眼内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光学仪器和超声波扫描,屈光间质混浊后,超声几乎成为唯一可以显示眼内病变的手段,即使检眼镜可以观察的眼病,也常借助于超声扫描帮助诊断和鉴别[3]。随着超声仪的改进,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应用,超声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指导意义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超声探查由于操作简便、无创伤,结果准确可靠而被首选。

  【参考文献】

  1 钱蕴秋.超声诊断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52-153.

  2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24.

  3 李立新.眼部超声诊断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信息来源:创新医学网)

 

博鱼(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www.beilin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2003169号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630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陕)-非经营性-2020-0050